首頁 人物專訪 〉 高行健的四不與一要

高行健的四不與一要

記 2017.05.19 師範大學「與大師對話」一席談

作者:朱介英

前言
有幸參加師範大學主辦的「與大師對話」,邀請西元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先生與幾位當代學者對談,一席話中高行健闡述了他的創作歷程許多獨特見解,凸顯了國內學術界權威學者們的固步自封現象,也開啟了身為文化藝術的創作者應有的開闊、求新求變、迎著時代面貌銜風而行的態度,一代大師的盛名與謙虛身段讓人敬仰。

高行健先生的談話內容涉及範圍寬廣,包括他的創作過程、創作感想、語言呈現概念、不同的作品表現方式構思、內容題材揀選原則、藝術形式與文化核心對應、創作者的位置與價值、作品風格與美學直觀等,道盡了一個成功創作者的心路歷程,茲就高行健許多談話中,鮮明地提到「四不」與「一要」一個新觀念,就筆者的微薄認知與粗淺經驗,將大師給予的啟迪簡單抒發如後。

從「完全藝術」說起
一般人對創作者的認識,總會習慣性地把作品形式套在作者身上,並賦予框架安置起來,放在認知裡,比如寫詩的人稱之為詩人、寫散文的人稱之為散文家、畫畫的人稱之為畫家、雕塑的人稱之為雕塑家、寫小說者稱為小說家、唱歌者稱為歌唱家、演奏者稱為演奏家、作曲作詞者稱為作曲家或作詞家、寫劇本者稱為劇作家、演出者稱為演員……等,如果再細分的話又可以就畫畫方法、材料、內容、主題而分油畫家、水彩畫家、粉彩畫家、人物畫家、風景畫家、歷史畫家、寫實畫家、抽象畫家、具像畫家、插畫家、塗鴉畫家、民俗畫家、素人畫家等;就音樂呈現方式又可以分為作曲家、編曲家、歌唱家、民歌手、小提琴手、管風琴手、鋼琴演奏家、吉他手、貝斯手、大提琴手、薩克斯風手、鼓手、鍵盤手、嗩吶手、小喇叭手、法國號手、和聲手等;就戲劇的創作與演出形式有可以分為劇作家、原創者(小說家、札記家、散文家、詩劇家)、改編者、導演、演員,角色細分又可分為生、旦、凈、末、丑(中國式),男主角、女主角、配角(西洋式)等,而就戲劇內容又可分為戰爭劇、古典劇、愛情劇、時代劇、滑稽劇、推理劇、俠義劇、災難劇、穿越劇、科幻劇等,就戲劇演出形式又分歌舞劇、音樂劇、舞台劇、野台劇、默劇、話劇等,其他分類還有悲劇、喜劇、社會寫實劇、家庭倫理劇、象徵劇、浪漫喜劇等不一而足;就文學內容和呈現又可以細分好多項目,比如寫實主義小說、浪漫主義散文、抒情小說、抒情詩、愛情悲劇小說(如鴛鴦蝴蝶派)、時代新小說(如海派)、象徵主義新詩(如波特萊爾、愛倫坡)、印象派新詩、抽象現代詩、後現代派文學等。這些表現方式早在初民開始衍生社會型態開始,直到語言系統發展成型,最早以口傳方式在各種場域中傳播;此刻戲劇、文學、音樂、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早已各自在人們生活環境裡繽紛不已,這些藝術形式因其存在地理位置、種族風格、民族習性之差異而構成不同的文化風格。

藝術被細分化的元兇來自於「專業性」,民間藝術之所以擁有原創性是因為那些民間藝術家(或稱為素人藝術家)之創作動力,始於一種自然發出的語言敏感度與天分,隨口吟詠成章,傳誦於生活周圍引起大眾共鳴而流傳開來,專家出現後,便把原來是一門綜合表現的藝術(如詩歌、民歌)予以強制拆開,音樂家演奏配樂、歌唱家負責歌唱、作詞者寫出優雅的詞句、作曲家創出完美的旋律,再加上精英階級產生,有能力胃納許多專業人員為組織效力,於是當封建王朝成型後,專業的文人崛起,藝術便進入精緻化、專業化、細分化、組織化與離散化的境界。15世紀印刷術發明促成藝術「塊狀化」地加速傳播到世界各文明國度,而藝術形式也就無形中固執地存在每個細分化的專業文人意識中,成為史記裡的經典概念,從沒有人懷疑過。

唯獨民間藝術仍然自顧自地在原創與守成當中實踐,這是精緻藝術與庶民藝術不同之處。如果仔細分析,最接近藝術之完整性者當在庶民藝術當中,這也是原創藝術最值得珍惜的一點。

完全藝術(Complete art)這個名詞看似很普通,但卻沒有在歷史的實踐中得到證實,換句話說,在近代文化史開啟之前,歷史中除了人類社會親自實踐的紛雜現實悲劇之外,所有文化活動從沒有一項藝術達到「完全藝術」的境界,而在牛津大辭典中也找不到完全藝術這個字詞,這個字詞的概念在歷史上幾乎不是一個既成的概念,藝術被細分化在人類信史裡概略地存活了兩千多年,但是基於能將影像、聲音、文字聯合在一個藝術形式中呈現出來的技術,也只是在1923年有聲歌舞片誕生才出現的現象,進而引起藝術家興起「完全藝術」的可行性,可笑的是有聲電影這個科技產品被商業機構發展出來當作牟利的工具,這一門藝術在二戰之後的1960年代遭到學術界大肆批判,著名的代表人物公推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1969)與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兩人,在學術期刊中毫不容情地貶斥與責備,進而擴及到凡是藉著文化之名行牟利之實的商業行為,如唱片業、圖書出版業、行銷服務業等被歸類為「文化工業」,並藉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抨擊,為後人打開批判理論的方法論典範。拋開商業化論點不談,比較接近完全藝術概念的藝術門類,有史以來就數「電影」較具代表性,電影的技術不但融匯聲音、音樂、節奏、影像、故事情節、感情、文字美學、語言修辭、符號崇拜、時代理念於一爐,而且超越了時空限制的場域,把敘事拉到遙遠的歷史以及未來,以達到虛擬實境的可能性,這是19世紀之前所有藝術表現所無法到達的境界。

然而電影誕生後,也間接促進戲劇藝術展開空前的理念變革,我們把電影當作是眼前急駛的火車車窗,一幕一幕影像不斷在窗子裡交替呈現構成前後互相銜接的劇情,劇情因為科技可以往前轉,也可以往後轉,便超脫了時間因素限制,來來去去縱橫於歷史或未來的空間,所以戲劇演出發展也從此改變了編劇或戲劇創作的直線進行方式,而呈現所謂「意識流」手法,身為電影的近親,戲劇也就順理成章地涉入完全藝術的表現領域了。高行健在創作理念上就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原則,也就是他在講述完全戲劇概念中提到的:我主張「完全藝術」。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