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術 〉 張台瓊

現代詩與繪畫展演─張台瓊

文:黃馨頤 圖片提供:張台瓊

張台瓊,現任新北市聖約翰大學應英系助理教授。2016年甫獲彰化縣磺溪文學獎獎助出版第一本詩集《夜的岸邊》,並獲邀舉辦《夜的岸邊》詩畫個展。

張台瓊自2001年開始接觸繪畫,繪畫成為自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忙碌之後休憩放鬆的時刻,或是排解不成眠的夜晚,拿起炭筆塗抹起一朵花或一個櫃子,畫一個圓或直線,那樣看似單調的筆觸,都是沉澱心靈的一種方式。「在繪畫的世界裡,萬物的生成都起因於創作者的心」,繪畫中的色調、肌理、景深、明暗,有意無意地建構著創作者的內心世界。書寫現代詩,更是書寫自我的可能性。於是詩與畫之間開始交互展演各種面貌,在彼此隱喻空間裡找到某種深刻的存在。

詩畫結合重新發聲
尋求更遼闊的想像視野

起因於詩人解昆樺的鼓勵,張台瓊進而開始嘗試展開這場詩與畫之間的對話。「剛開始要在詩與畫兩個領域的作品中找到聯結,我有些擔心,後來我發現它們都在我的生活裡,很容易找到它們之間的對話。」張台瓊繪畫作品多描繪淡水景色,她說淡水是個比較自然的空間,也是她平常散步、生活、寄託情感的地方。書寫現代詩則探尋自我價值,思考生命歷程之意義。她說想要把現代詩和畫作變成一個環境,一個屬於自我療癒的空間,在那裡你可以運用想像力,時間和地點都不受限。詩與畫兩者隱然交會,同樣都是回歸內在的探索歷程。

對張台瓊而言,繪畫是自我抒壓一種方式,而現代詩的創作是內在的啟發與書寫自療。「對我而言,每件作品都是一次新的生命。文字、色彩、筆觸或氛圍的生成有時不是創作者能單方面掌握的,常常發生的情形是畫面中的色調、肌理、(或意外的文字) 會跳出來與我對話。」如此不期而遇,如詩作〈海景寫生〉「在畫中  你都追尋些什麼/尋常森林裡撞見奇異的光」,因為出乎預料之外、靈光乍現,讓文字與繪畫成為相互連結卻又獨特的存在。

詩與畫
流動的回聲

從張台瓊繪畫作品裡,可見其風格漸漸從「印象派」,轉自「後期印象派」、「表現主義」。自單純外在風景的描摹,轉自心靈層面的詮釋,亦是本身心境與經歷上的轉變。「比如詩畫作品〈靈光〉中人物背後的風景薩爾斯堡其實是人物內心風景的呈現;〈小船〉當中那艘在近海河口、無聲晃動卻又發出奇異光芒的小船,也自有獨特的意境;整體而言,這類作品,如〈佛羅倫斯夕照〉、〈等待〉或〈那一年〉當中的物件漸漸脫離表象而成就內心某個時刻的印象。」她形容自己是一個「慢慢累積」的人,步調很慢,所以懂得沉澱自己。當心靜下來那一刻,思想開始不斷流動,便能重新審視自我,和自己相處。

繪畫創作中,張台瓊認為畫面用色上不能偏愛某種色調,那將會失去與各種顏色之間的對話。在畫圖的時候要求畫面的平衡、及各個顏色之間的明暗、深淺的對比。如畫作〈秋葉〉中以橘紅、黃點綴明亮處,暗綠、灰紫強調出景深,樹梢線條自然流動像是具有生命,讓整個空間成為安靜且自然和諧之處。畫中赤裸女體描繪表現出女性特有美感,赤裸的身體是為了要血淋淋地聽見心底赤裸真實聲音,面對自己在森林裡這樣一個充滿意象的地方。她左手輕抱著自己,透露著一絲絲不安的心事,是自我不被發現的孤獨感。而同名詩作〈秋葉〉像是畫作回音,其中所述「獨自走回那座無人的樹林/在意的單色放下,景深退得/更悠、更遠」。

把在意的單色放下,因為不能太執著某件心愛的事物。自己得學著放下,不致被自我框架所束縛,當所有景物都退得空曠,畫面和諧,心中平靜自然能擁有遼闊的視野。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創刊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