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藝術 〉 張毅與楊惠姍幾近瘋狂

引進英國國寶窯鑄

張毅與楊惠姍幾近瘋狂

文:李碧華 圖片提供:琉璃工房

平常的材質也能成為有深度的藝術品,琉璃這種材料具有產生折射與透視的特徵,在光影交織下,您彷彿可以看到那被凝結的時間、空間以及晶瑩剔透的情境,進而覺察萬物多變的本質。

楊惠姍與張毅創辦琉璃工房至今已超過30年,琉璃魂在他們的生命中熾熱地燃燒著,永不停歇。楊惠姍踏進這塊瑰麗的藝術領域不久,即用盡全力在台灣推動大規模的《國際玻璃藝術大展》,引起精緻生活藝術界極大的震撼,近期受邀來台展出的琉璃藝術家柯林.雷德(Colin Reid)是唯一一位英國窯鑄大師典型代表。

翻開歷史扉頁,英國於 18世紀、 19世紀末,引領了改變世界面貌的兩次工業革命。第一次革命讓人力走向機械化,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革命點亮世界,大規模的電力運用讓人類進入「電力時代」。當生產模式從人力進展到機械力,大量規格標準化生產機制誕生,改變了古老的生活型態,也完全顛覆了玻璃藝術的世界。工業革命之前,人們談到「玻璃」時,腦中或許浮現的都是華麗的水晶燈、繁複到令人驚嘆的高腳酒杯、亦或充滿神秘傳說的威尼斯慕拉諾島,那充滿迷離夢幻的風情。

工業革命之後,人們再談到「玻璃」時,腦中已經不是這些精巧、細緻、繁複、專供皇室貴族掌中把玩、獨厚上流社會人士懸掛家中炫富的「階級藝術」手工精品,而是大量生產的規格式器具,即使身上所穿,手上所戴,都可以找到機械複製一模一樣的產品,珍貴的琉璃器具,在大眾眼裡,顯得凡俗。

1851年全世界第一場世界博覽會,在英國倫敦舉行,舉世震驚的「玻璃水晶宮」被建造出來,改變了玻璃俗世化的印象。這座面積聖彼得教堂四倍,約為八個半足球場大小,用了八萬四千平方公尺的玻璃裝點,施工期僅短短六個月,瞬間美輪美奐的風景呈現在世人面前。「玻璃」自此開始,不再只是個人的身 分地位的彰顯,而是輝煌文明進入一個全新時代的象徵。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