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的創作生活
姚時晴
寫作精靈.語言的實驗家
文:黃馨頤 攝影:本刊編輯部
「你正讀著我為你寫的詩?咀嚼一個聲音,像咀嚼一個騰躍的姿勢。或聆聽,風掠過灌木叢的雷鳴,閃電千萬株花開的樹。傳入耳膜,是鼓錘敲擊這詩的獸皮,豹紋身過的,繃緊整座森林。」在詩人想像的筆尖下,雷電鳴響,靈感斑斕意象次第出現,彷彿形成一則動人的寓言。
這首〈豹皮(為你讀詩)〉,出自姚時晴2016年出版的《我們》。這本詩集收錄近七成為情詩,讀來活潑靈動,新鮮感十足。詩人認為,「情詩」是許多詩人開始書寫的類型,但卻易寫難工。「如何在大家都寫的情況下更為獨特?如何以新鮮有趣的語言,去開發自己的創作?」這是她時常思考的問題。
姚時晴在創作求新求變,不願做重複的事。「寫詩,同樣的方法可以玩個一本、兩本,如果第三本還是如法炮製,我就會覺得那是偷懶,應該要檢討自己。」但詩人坦言自己在創作初期,屬於直覺式書寫,逐漸累積寫作經驗後,才更關注形式與語言新鮮感的問題。
姚時晴沒有把「書寫」當成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事,而是視為日常的風景。「通常吃完早餐之後,我會澆花、做家事,跟狗狗到樹林散步。之後,我便會寫一段文字。」詩人喜愛自己保持如此的書寫狀態,能領受到生活能量及書寫念頭源源不絕,流淌而來。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四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