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 多重面向及語言性

多重面向及語言性

論七等生作品的個人主義

作者、圖片提供:非城隼

當我們談論文學時,話鋒所及的是甚麼?閱讀者跟評論家或學者們可能會有很不同的視野,多年來在不同的學科素養跟社會經驗反芻下,我依然信奉一個價值,倘若文學跟科學及其他對人類有貢獻的文明一樣永存繁衍的話,它必然存在一個演化的基礎跟邏輯,就像我們與原始祖先有一條DNA的臍帶相連;至今我們還能欣賞某些經典作品的動人力量,其真正的價值不容人為刻意扭曲或漠視。因為人文與科學本來走在同一條道路上,它的本質是在釐清我們存在的真相,這個道理跟演化的內在規律,有賴所有具備良知良能的研究者共同去探索與解讀。

後現代結構主義文學的濫觴,可以追溯到1905年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伯恩專利局工作之餘,用他的推導、實驗跟數學基礎寫出改變古典物理學發展的「狹義相對論」,之後又在光速世界螺旋循環作用裡,發現時間與空間的多元性,從此人類的思維開始從牛頓的古典物理進入量子運動的不可思議領域。在哲學上,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也在他重要著作「存在與時間」(1927)提出一般人難以理解的存在哲學「此在」(being)跟「在世存有」(being in the world)來詮釋生命本質,作為在世存有的人類,我們始終融身在宇宙裡,任由知識可推測以及科學也未可知的作用力一直影響著我們,然而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兩種學門,卻因為嚴重的知識分工而逐漸互相疏離。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六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