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 白靈

當理工遇見文學

白靈

談詩的象徵和隱喻

文:郭至卿 攝影:本刊編輯部

詩人龐德說:詩是人間感情的方程式。

人的右腦掌管音樂、想像、創造力、圖象、感性、無需翻譯、易感受、難說明白的。人的左腦掌管邏輯、數字、語言、文字、理性、天文、物理、心理學的表現形式、是可說明白的、易理解的。詩人以理性左腦的語言文字為工具,試圖去表達感性右腦的經驗影音內容,本質上不容易,有如化學的「相乘淬煉」、物理的「以簡馭繁」,將複雜的宇宙萬象以簡潔的方程式歸納表達,這是結構的課題,而內容指向世間情時,那一個奇妙而神祕的空間,就是詩存在的理由。

幾十年來白靈對化學與詩的思考、研究、論述,最後或可以視為將文學、哲學、宗教、科學一概融通於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質能方程式E=mc2上的思索、觀察與實踐。以下就幾個對談焦點,以Q&A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Q1:一般社會大眾熟知您是詩人,較不清楚原來您的學術背景是化學。這是截然不同的領域,請問是如何產生這個火花?
A1:我出生台北萬華,當時是非常繁華熱鬧、三教九流匯集、極為庶民風格的區域,家裡就在龍山寺旁邊做小生意,各式迎神廟會的鞭炮讓我極端好奇與著迷。甚至初中搬家到三重埔,還在玩鞭炮、自製小火箭。因之考大學就只填了十三個化學和化工系志願,結果落榜。及至後來讀了才知道事實跟想像的並不一樣,沒那麼好玩。

而因為就讀建國中學時,對古典文學興趣濃厚,後來受到同學喜歡現代文學的影響,開始大量閱讀翻譯小說和西洋詩集,沒考上的那一年讀了一百多本西洋大部頭小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字一字用唸的方式閱讀,在淡水海邊陸績讀完《白鯨記》,又用半年看完四大本1600頁翻譯得好極了的《戰爭與和平》。後來就讀台北工專三年制化工科,之後去工廠工作,以及當助教時晚上就讀師大美術系,碰到一個機會出國留學,1980年到美國紐澤西州史蒂文斯理工學院攻讀化工碩士,主修的是高分子材料科學,那年2月〈黑洞〉一詩獲第一屆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1982年7月起在中山科學院任助理研究員2年。之後開始在耕莘寫作會詩組擔任指導老師。1984年回台北工專即現在的台北科大任教,目前退休,仍在台北科技大學化工系和東吳大學中文系兼課。

詩是語言的化學,也是大腦的物理現象,更是宇宙潛意識的表現。

這幾十年對自己是從質疑到重新認識,對新詩則由誤識(新詩怎麼是這種東西)到粗識(好像還是東西),到認識(果然是東西)到深識(為何有詩這東西),一步步往上游追索,最後就思忖到所有的詩為何而生?由文學而哲學而宗教而科學,而科學從哲學出來,我開始讀哲學,也思考三者的關係,直到將色空(佛)、有無(道)、久暫、部 分全體(現象學)、有限無限(科學),通通溶入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E=mc2,才有豁然開朗、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宇宙能見到的物質(所有千億星系加起來)不到5%,其 他看不到的暗物質、暗能量佔絕大多數95%啊!詩絕非地球所獨有,只要有智慧生物,它必然遍在於宇宙之中,詩根本是宇宙潛意識藉人的左右腦合作展現的一種形式,詩是宇宙之花!地球的詩只是其中的一小朵。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