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 李進文

彩虹的顫音

李進文

千錘百鍊,回到簡單初心

文:劉曉頤 攝影:本刊編輯部

李進文,重要的台灣五年級代表詩人,曾任臺灣商務印書館和聯合文學出版社總編輯。自年輕時開始創作,初崛起便星芒萬丈。第一本詩集《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顯現罕見的錘鍊,意象豐富,被鄭愁予評為台灣文學新拔起的「第三類異音」,「他將久已失去道場的抒情風,美學焦點,人性中追求『新奇稀有』又耽於『和諧故舊』這兩種分歧的傾向統一起來,使主知與主情,如兩組並不相戕的半音,相覓而成樂句。」

早在李進文創作初期獲「年度詩獎」的讚辭中,詩獎編委會即直接在《2006臺灣詩選》中指出他的詩「喻語新穎奇特,風格成熟,多年的努力,豐富了臺灣的詩歌成績。」不久前,學者鄭慧如於2019年 10月出版的重磅《台灣現代詩史》中指出,「……在時間與意涵上,延續『後現代』掙脫與反叛姿態,而舉重若輕,無意間於無序、開放的時空中締造出X世代詩藝成就者,則為李進文。」(鄭慧如,2019:663)

關於《野想到》,實驗解放詩的既有形式,李進文筆耕多年,部分持續發表於聯合報副刊的同名專欄「野想到」,備受讚賞,無論堅持嚴肅純詩的學院派詩人族群和讀者,抑或喜歡輕鬆小調的現代詩潛讀者。他說:「在這本新作之中,我寫商品、世俗、網路與政治,我也寫單調、多元、瑣碎與渾沌,我用我一個人耐勞的方式,從容、節制,盡可能慢慢處理我的想像與實踐、我的小宇宙。」估計《野想到》出版後應會引起相當一段時日的迴響。

再往回溯上一本於聯合文學出版的詩集《更悲觀更要》(2017年 5月),不到兩週即告二刷,在近年詩集銷售量上司空罕見。李進文在《更悲觀更要》的後記〈回到更簡單的信念〉中寫:「詩,讓我懂得簡單。雖然在作品中不免洩露人生的疲倦,疲倦的時候就告訴自己:回到初心吧。我總是說,回到簡單記錄生活、記錄我所關心的一切人與土地,回到這樣一個小信念。詩集是我的觀點、我的紀事本末,我的時間之書。」(李進文,2017:269)

顛覆現代詩的傳統印象、分行形式,近年來他趨向以更簡單的信念、更自由的形式寫詩。再往前溯及2015年於寶瓶文化出版社所出版的《微意思》,其形式正介於散文、詩和散文詩之間的模糊地帶,不受文體所限,高度呈現創作的自由本質,深入淺出,意趣耐人無限尋味。李進文期盼它呈現「甚麼都不像,彷彿麒麟『其為形也不類』」的創作初衷,他說:「向寫詩的自己挑戰,用一種自己熱愛的自由方式,把心中的『詩』用另一種方式完整地呈現出來。」他在自序中寫:「所謂『其為形也不類』,試著讓它什麼都不要像。不像分行詩為了美而保持距離,不像散文和小品要交代細節,不像散文詩轉折多歧,不像隨筆行雲流水,不像小說極短篇要布設骨架,不像童話不像寓言,更不能只是格言或警句……只隨興由心,而本質細緻,剔透,俐落,提供輕輕的想法,微微的想像,以記錄人生經驗……。簡言之,寫一種初心和態度。」(李進文,2015:15)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