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 《剩詩毬》的謎面與謎底

《剩詩毬》的謎面與謎底

毬是什麼?

作者:蕭蕭 攝影:本刊編輯部

宋熹(宋德喜,1954~),歷史學博士、教授, 65歲的年紀準備推出他第一本詩集《剩詩毬》,一定會引起詩壇的好奇與騷動。

這騷動,或許就像他寫給興大年輕同事解昆樺的詩:「誰說詩情畫意/總在年少輕狂時龍吟虎嘯/只在中年心事濃如酒/之際  山洪暴發」(〈詩心〉)。真的,年少不輕狂,不龍吟虎嘯,怎會有中年的感觸、怎會有濃如酒的心事!怎會有蓄積的水量、怎會有暴發如山洪的聲勢!
接讀《剩詩毬》詩稿,我跟大家一樣好奇,毬是什麼?為什麼選「毬」作為詩集的主意象?

原來「毬」就是「球」,古人稱為「鞠丸」,現代人踢足球,古人就稱為「蹴鞠」之戲。踢蹴的就是這種「鞠丸」,這種「毬」。
看看「毬」這個字,左邊是毛,表示「毬」的內部所充實的就是很輕很輕的羽毛,「毬」才可以拍擊、可以拋擲、可以踢蹴,現代人用「氣」代替羽毛來充實,那就更輕更勻了!「毬」的右邊是「求」,「求」有借其音、兼其義的效果,「求」是「裘」的本字,也就是「皮衣」的意思,所以「毬」是以皮為衣,以皮為衣可以富於彈性,這就是「毬」,外披以皮,中實以毛的「毬」。後代習用的「球」字,是一種中空的玉石製品,如「罄」、「磬」,中空是為了可以發聲,本質上不適合踢蹴、拍擊。

後來,「毬」、「球」都用來形容圓形而成團的東西,繡球花、繡毬花,兩者都有人書寫。
常人都習用「球」字來做運動器材,宋熹獨選用「毬」字,或許就是喜歡詩和「毬」一樣,可以拋擲,可以拍擊,可以遊戲,可以養生吧!不要像地球、月球、水晶球、鉛球那樣沉、那樣累人。

詩、毬,就這樣結合,成為這本詩集的主意象,輕盈、活潑而美好。

宋熹鑄造新詞「剩詩」,他的靈感應該是來自於對漢字不甚熟悉的日本人,新世紀以來日本流行男性沙文主義傾向的「剩女」說法,帶著一絲貶意,特指年齡大而未出嫁的女性。其實,「剩女」中肯的說法是「3S女人」:Single、Seventies、Stuck(Stick的被動語態,被卡住了),是指單身、出生於上世紀1970年代、遲遲未婚或不婚的女性。台灣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女性,獲得碩博士高學位,卻錯過了青春;獲得教授、經理高職位,卻錯過了愛情;擁有年薪百萬以上高收入,卻錯過了婚姻。高學歷、高職位、高收入的三高女性,擁有高顏值、高氣質、高品質的生活水平,卻荒疏了婚姻,這樣的新女性會被高攀不起的男人戲謔為「剩女」,但在這些男性內心深處,那高攀不起的女性,其實應該是他們想要攀緣的「聖女」、「勝女」。

宋熹為文常常提起大學時期,認識洛夫、羊令野、管管、碧果、羅門、辛鬱、大荒、林煥彰、文曉村的細膩往事,顯露少年的新詩情懷,後來因為休學、服役,轉換為歷史學術研究,荒疏了對新詩的專注關注,再驚覺時已到了中年晚期,頗有「剩女」似的感嘆。好在,近 60歲的201 2年一個不眠的夜,家人卻在異地,讓他有了細微的悵觸之感,終而重審詩心,再提詩筆,這中間相隔幾近四十年,近「鄉」情怯,所以,宋熹謙稱自己中年晚期的作品,跟一般人的詩創作初啟在青少時代、持續到中壯年而未懈,有所不同,標舉為「剩詩」,顯示了學者型謙虛、禮讓之風。

若是,宋熹忒謙的「剩詩」,標舉為《剩詩毬》的這部詩集,有沒有可能成為台灣詩壇的「聖詩」、「勝詩」?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