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 〉 俳聖:松尾芭蕉

從簡約的文學形式看日本俳句之美

俳聖:松尾芭蕉

文:郭至卿 攝影:朱路萍

俳句極具日本文化特色,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文學。說到俳句,聯想到的應是「俳聖」松尾芭蕉(まつおばしょう ,1644~1694),這位江戶時代的俳句大師幾乎是俳句的同義詞,他將漢文的知識融入俳句的創作。

「蕉風俳諧」有日本和歌和中國古典詩的內涵,融合人生哲理,以詼諧、清新自然、枯淡、閑寂的風格,將通俗文學帶至藝術的文學殿堂,並將俳句推至高峰。

松尾芭蕉,日本正保元年(1644)生於伊賀上野(今三重縣上野市)。本名宗房,幼名金作。芭蕉 19歲前為伊賀武士大將藤堂家嗣子良忠宗正(俳號蟬吟)之隨從伴讀,主僕都喜歡俳諧,芭蕉 23歲時,因蟬吟病故而離開。 29歲前往江戶發展,之後改號「桃青」;取得宗匠資格,成為專業俳諧師,對提升俳諧的藝術、文學地位有使命感。 37歲時,在門生贊助下,離開熱鬧的江戶區,移居深川區的草庵,有門生送來一株芭蕉,他隨興種在庭中,枝葉繁茂,於是被稱為芭蕉庵,從此他的俳號改成「芭蕉」。

芭蕉 39歲時,芭蕉庵受江戶大火波及,雖隔年門生捐資重建,但卻讓喜歡旅行的芭蕉開始遠行,他曾在回顧的文章中說過,嚮往旅行,捨棄深川草屋,以無庵為庵,無住為住,僅有斗笠一頂、草鞋一雙。

晚年對俳諧的本質和表現理念,芭蕉提出有名的「不易流行」之說。他的論述指出俳諧引起共鳴是以人心的本質,即「誠」為核心,時間更迭也不變的基礎,即是「不易」。表現理念和方法則要依據時間不同而作改變,就是「流行」。

「不易流行」堅守傳統之外加入隨潮流的變化!在 21世紀的今日是否也可以是權衡世事的觀點啊!

日本俳句的特色
日本俳句流傳至今,發展出幾個特色,簡單分述如下:
1 . 以日文的假名,五、七、五共十七個字音組成。分成三小段。
2 . 每句(每首)俳句中用一個季語。季語是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季節感的詞語;如所屬各季節的動植物、節慶、風俗、自然現象的描述詞,但也有沒用季語的俳句。

將表現季節特徵的季語寫進俳句,自然使俳句更具有象徵力、聯想力和季節感,增加人、事、時、地的實際感受作為背景,俳人以簡短的字詞表達對世間、大自然、人生的感懷抑揚頓挫地吟詠出來,雖然用語通俗化、庶民化,卻能充分地引起旁聽者內心共鳴,並領會詞句中的心靈語言,默契之間表現於外地會心一笑。日本俳句最具代表性的大師,芭蕉的俳句作品兼具古典傳統與近代特質,又富自由創作的妙趣,已成為人人學習俳句創作的典範。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