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中看到文學
許志瑜
在文學裡聽到琴聲
文、攝影:徐欽盛 圖片提供:許志瑜 拍攝場地提供:法吉歐利鋼琴中心
彈鋼琴是這一生無法放下的事情
「 4歲開始學音樂時,先從Yamaha團體課開始,起初父母是想讓我培養音樂的興趣,之後,因為練完老師當週教的進度後,還想彈新的曲子,加上老師覺得手指獨立性與音感都蠻好的,這才開始鋼琴個別課。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媽媽問我是否要繼續考國中音樂班,當時我回答說:『要』,因為真的很喜歡彈琴,無法想像沒有鋼琴的生活,鋼琴對我來說,就是生活與家人,沒有想過和鋼琴分開。」許志瑜很堅定地說道。
許志瑜13歲就負笈法國留學,先後在巴黎國立音樂學院(C. R.R. de Paris)、國立馬爾梅松音樂院(C.R.R. de Rueil-Malmaison)、國立布羅尼音樂院(C.R.R. de Boulogne-Billancourt),獲得了鋼琴、室內樂、伴奏最高演奏文憑;留法十年間,還參加了許多比賽並獲得大獎肯定,包括卡恩國家鋼琴大獎賽,諾伊爾鋼琴國際比賽,法蘭西島國際鋼琴大賽。不過,大家比較好奇的是相關於鋼琴類的演奏文憑,為何要拿三項呢?
喜歡探索鋼琴獨奏以外的世界
對此,許志瑜特別說明:「一直很喜歡探索鋼琴獨奏以外的世界!在法國,老師都會鼓勵鋼琴主修的學生去修伴奏課,多接觸其他音樂人,與不同的樂器做互動,在相互激盪中,發現更多突破的空間。同時,試著發展多聲部的聆聽方式,讓自己對於聲響及音色層次有更豐富的想像。再者,一位作曲家的作品,通常不會僅寫給鋼琴獨奏,還會有室內樂、管弦作品、聲樂作品……等,而經過室內樂、伴奏作為主修的學習課程,幫助我更加充分理解作曲家的音樂語法與風格,再回到鋼琴獨奏曲目時,對於詮釋音樂的高度相當有助益。」
事實上,許志瑜不僅在音樂詮釋上尋求高程度,同時還喜歡從心理學與文學的角度來增加音樂廣度。她說道:「研究人的心理現象,讓我們可以跳脫認知中既有的框架,進而探索人的潛意識。這與音樂有著相通之處,像是詮釋音樂時,會希望自己不要局限在已知,而是可以持續朝向更深層,或未知的部分探究,根據曲子的時代背景、創作來源與音樂語彙,回顧、重思、淬鍊過去的生活體悟,以及曾經感知的心緒和意識。並且,個人實際從事這種內在的探求,並不會覺得孤單,因為從已知的裡面獲得未知,這種歷程實在既奇妙又富足!」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九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