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表演藝術 〉 色慾政治X數位皮囊

色慾政治X數位皮囊

專訪鄭淑麗 談酷兒、性別、族裔政治、污名與審查制度

問題準備:李紫彤、吳梓安、陳慧穎
內容撰寫、圖片提供:李紫彤
內容編輯:李紫彤、陳慧穎

鄭淑麗
旅法的台裔美籍多媒體藝術家。創作媒材多元,如底片、錄像、裝置藝術、網路空間等,核心思維在探討族裔刻板印象、性政治、流行媒介的本質及溢出、建制化的權力(尤其政府)等,近年多納入數位資訊時代的科技對人類生活意識影響的思考。

李紫彤
多媒體藝術家,目前在紐約及台灣部落之間進行創作。新藝術家獎學金、國藝會實驗電影獎助得主。創作主題多為探討藝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他拿自己作為實驗品,參與台灣的立法、選舉過程、各式主權運動、原住民及性別運動。利用這樣激進的參與,她試圖觀察人們對於政治及權利的熱情,思考現代化對於國族及性別認同的關係。

訪問全文(以下不論性別,第三人稱皆以「她」表示。)

李紫彤(Lee Tzu Tung,以下以L表示):
您對新酷兒電影(New Queer Cinema)這個分類方式有沒有什麼想法?在這類電影裡面,您認為有什麼共同的性質?

鄭淑麗 (Cheang Shu Lea,以下以C表示):
當你講New Queer Cinema的時候,你講的是誰的名稱?對我來講,那是魯迪.瑞奇(B. Ruby Rich)的New Queer Cinema的那本書。她寫了關於《I.K.U.》的文章,寫得很好,她以前是一個影評人,在紐約藝術委員會(New York State Council on the Arts)做過導演,也一直很支持我的作品。她為什麼要重新去定義新電影?因為這些電影的確有一些不同的嘗試及途徑。

L:身為一個酷兒藝術家(Queer Artists),在電影美學或創作過程上,有什麼樣的不同?

C:老實說,尤其在美國,很多時候會被定位。1980年代就有一波是女性藝術家領銜,所以作品會在女性影展或是女性藝術(Women Art)的展覽裡面展出。或者說是所謂的「有色藝術家」、「非白人藝術家」(artist of color)、「少數族裔」(minority),尤其在1980年代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風潮下會有很多掙扎,你變成少數族裔的藝術家,你是「酷兒」(Queer)、「非白人」(non-white)、「有色人種藝術家」(artist of color),當你逐漸成名,你可能又會變成一個「女同志藝術家」。或許我不應該就這樣同意說我是個「酷兒藝術家」。我認同我是酷兒,這個沒有問題,可是如果真的說「我是酷兒藝術家」(I am a queer artist),這有點像你不想被叫女藝術家或有色人種藝術家一樣。

L:一些新進藝術家,有時候會因此利用販賣或銷售自己,想建立自己的一個版圖,但實際上對於整體政治上產生的標籤不是那麼舒服。
1984年,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提出了《賽伯格宣言》(A Cyborg Manifesto)、1990年珍妮.利文斯頓(Jennie Livingston)拍了紀錄片《巴黎在燃燒》(Paris is burning),1991 年時,賽博女性主義(cyberfeminism)這個詞開始出現。許多藝術家開始在做跨性別、後人類為主題的作品。你對於這些文本有什麼特別想法嗎?

C:1998年我跟跨性別(Trans)的題材,還有人物開始發生一種很親切的關係。從1998年開始,我接觸了跨性別的一些人,不管是女跨男(FTM),或是男跨女(MTF),那時候有很明顯的定義,你是passing for man或passing for woman(註2),很明確地說「我想成為男人/我想成為女人」。但是這幾年來,很多跨性別原則上還是叫跨性別,但已經是非性別二元(non-binary)了,並不在乎男女的區別,反而希望同時是男性也是女性、不是一個二分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行為概念。

哈洛威的賽伯格宣言,1990年代我們都很受她影響。包括我也很受整個VNS Matrix的《21世紀賽博女性主義宣言》(The Cyberfeminist Manifesto for the 21st Century)影響,包括我作品中對男性主權的一種挑戰。

我的賽伯格(Cyborg)想像是從「跨性」的概念發展的。我們談性別(gender)、跨性別、性別改造(gender modification),也許「跨性」才是真正在實踐賽伯格理論的人,因為不管是要做身體上的改造,做一個陰莖、還是要改變身體的架構,這都是身體力行的一種表現。其中的理論和概念也影響我的作品,例如機器跟人之間,介面(interface)與互動(interaction)的關係,機器不只是一個機器(apparatus)、一個附加品,而是本身就是一個身體。對跨性別來講,她必須要透過賀爾蒙來改變身體,這才是另外一種介面、另一種與機器之間的關係。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四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