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片覆蓋的憂鬱時光
作者:劉曉頤 攝影:曾永壽
孤獨有其迷人性,至於憂鬱及苦悶,恐怕沒有人喜歡得上。出生於土星環帶的憂鬱之子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由於在其思想體系中,如提倡綿延性時間的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一般,力求挽回以失落的經驗,亦即把握一種不同於文化大眾標準化的「真實」經驗,他自有一套在憂鬱中使時間停頓,並讓憂鬱之物靜靜失效的方法。在其〈論波特萊爾的幾個主題〉一文中,他寫,在憂鬱中:「時間變得具體可感,分分秒秒像雪片似的將人覆蓋。這種時間是在歷史以外的。就像非意願記憶的時間。但在『憂鬱』中,對時間的理解是超自然地確切的。每一秒都能找到準備插入到它的震驚去的意識。」
雪片般將人覆蓋,我從未想過如此美的擬喻來形容憂鬱的時間。如此的時間,是屬於歷史以外的,是相對於線性的綿延性,即不同於大眾標準化的「真實」。至於上段話中提到的「非意願時間」,是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說法,正相通於班雅明最迷人的提倡 ──靈光。「靈韻的光暈,無疑是非意願時間的庇護所。」班雅明說。一如波特萊爾以不同於共時性之「通感」的「神會」(屬於歷時性的),致力於尋覓已消逝經驗的靈光,神會屬於回憶,而不屬於歷史,班雅明說:「使節日變得偉大重要的是同以往生活的相逢」。 弗里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說班雅明患上現代性的懷舊鄉愁:「山洞、植物、烏雲、波浪等意象,是從思鄉病的淚水裡,從淚水的熱霧中湧現出來的。」
班雅明這位憂鬱之子,泛著思鄉病的淚水,讓自己處於分分秒秒如雪片般覆蓋的時間裡,讓憂鬱之物靜靜的失效。
他曾表示,普魯斯特的哲學史觀與自己相當相似。班雅明與普魯斯特,像分屬於不同時空的知音。他解釋普魯斯特的「非意願記憶」:「它在所有的感性印象中,只與同樣的靈韻結盟。或許辨認出一種靈韻的光暈,能比任何其他的回憶都具有提供安慰的憂鬱性。因為它極度地麻醉了時間感。一種靈韻的光陰能比其他任何的回憶都具有提供安慰的優越性。」
我以為,班雅明在精神上是一位詩人。常常,詩所要做的,不正是使過去有靈韻的時間被麻醉?而憂鬱,儘管沒有人能使自己真正喜歡上;不爭的是,詩性瞬間,常常是從雪片般靜靜停頓的憂鬱時間中提煉出來的。我們成了縮小的迷你人,靜置於常被用來當作聖誕禮物的花飛雪落水晶球中,一分,一秒,時間純白地片片落下。睜著泛淚的思鄉之眼,透落雪片諦視模糊化的水晶球面。不久後,聖誕歡樂曲即將揚起。然而,歡樂,一如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所說,所有的燦爛都要用寂寞來償還?
那麼,我願靜靜地,不置一詞地,站立於那片飄雪中,不迴避地體驗雪片落在身上的霜冷與綿細觸感。往事將在靈韻中被時間麻醉,成為白色雪橇般的點點光暈。拾起一片泛黃的紙片,就能為自己寫下不予發表的半首詩。
註:大陸詩人宇向寫過〈半首詩〉,「一首詩∕會被認識的或不相干的人拿走∕被愛你的或你厭倦的人拿走∕半首詩是留給自己的」。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十二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