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完成
談曾恕梅詩作〈雨〉
作者:許祐嘉 攝影:蘇瑞琴
字句不想飄散
團塊凝結
等待著
一種黑
讓詩意墜落
潤澤無言口乾〈雨〉
〈雨〉詩的開頭前兩句,「字句不想飄散/團塊凝結」,搭配題目來看,可知作者將字句轉化成雲的概念,化作氣態升至空中,如雲團聚集。其中字句的「不想飄散」、「團塊」和「凝結」,分別給出字句的心聲、形狀與狀態。
字句本身是文字,而文字即是語言,語言又連結著更深層的想法和情感,和上述提及的三個詞語一起看,能曉得「字」產生後,它的一筆一劃成了水分子,字與字之間找到了無法分離的其他幾個字,相攜著彼此形成句,句子也可視作團塊,而句與句之間相互排列、組成,就像團塊之間的凝結,達成降雨前的雲團樣貌。
第三、四句的「等待著/一種黑」,雨會降落是水分子持續匯聚,水蒸氣與懸浮物凝結,光線不易在其中反射且受到吸收,外觀才變暗而顯得灰黑,而這也是「雨」即將降下的前兆。
作者在此可能有幾種意思,一是等待浮上雲層的字句增加,使外觀逐漸來到黑色的飽滿狀態,詩意自然開始解體墜落。如果「雨」才是一首詩的完成,必然蘊含詩意的墜落,然而詩意在何時開始墜落?是一首詩的完成之時,還是一首詩的面世之時,亦或是一首詩有人閱讀之時,才降臨在閱讀者身上?
或者只有當有人領受詩意的感召時,這場雨才會在那人身上成立,而詩意的降落才算完成。而作者本身,大概在完成作品之時,屬於自己的「雨」就已經完成了。但屬於〈雨〉這首詩的完成,是形式上寫完即完成嗎?還是這場雨必須下到更多人身上,它才能得到更圓滿的完成?
關於「一種黑」,還有其他的意思,畢竟閱讀一首詩,有時也需要相映的情感,才能接收到整首詩所蘊含的詩意,甚至在讀者身上折射與散發出「水分子」所吸收的光和生命力,而這相映的情感,需要讀者去補上最後一塊黑,而這樣的黑,有時是一片長久落在心頭的陰影。
最後一句的潤澤無言,有種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述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感。詩意輕緩而無聲地灑落,「潤澤」後接的「無言」,頗有久旱逢甘霖之境,但此時的語境並非喜悅,而是一種無喜無悲的情緒,望著天空降下的詩意,反倒襯托出等待降雨前的乾枯和焦灼。
最後的「口乾」更留下未竟的餘韻,口乾代表在這場詩意的雨墜落後,接收者的「口」仍未受到潤澤,他或許是未張開嘴,讓身體淋著雨,未真正讓雨水進入體內。加上前面的「無言」,甚至有沉默,乃至失語的狀態,是因為他內心想說的話,都已化作字句,形成這場雨,期望能夠飄到更多人身上嗎?
或許只有待詩意墜落後,每個人嚐到自身所感受到的潤澤,才能得到雨的答案吧。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三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