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雜文〉 大明宮詞

大明宮詞

寬宥的瑰麗與晦暗

作者、圖片提供:利志華

上映於2000年的宮廷劇〈大明宮詞〉,以武則天與太平公主的盛衰史作為故事背景,素以莎士比亞式的文藝對白為劇迷所稱道,與現今古裝劇華麗得幾近失真的視覺效果相比,〈大明宮詞〉的場景、服裝、對白、配樂等各項設計中,盡見返璞歸真、古色古香,極富文藝美感。儘管不少角色與劇情皆與史實不符,但其精彩而細膩,劇情的編篡起承轉合,使得《大明宮詞》的藝術性,被奉為戲劇中的古典精品。

宮廷劇大多離不開權力與慾望的命題,《大明宮詞》即以武則天與太平公主之間的親情、政治角力為故事主軸;不過劇情的轉折,最廣為人討論及喜愛的反而是太平公主和薛紹這條感情線的綿延,牽引著閱聽人的視覺身歷其境,堪稱全劇最柔軟也最衝突的故事主線,成為《大明宮詞》最具標誌性的亮點;劇中描繪唐高宗與太平公主迂迴曲折的父女之情,也一絕。

唐高宗臨終與太平公主訣別一幕,是大家對《大明宮詞》印象最深刻,最感人至深的一場對手戲。當時,唐高宗已經失明,彌留之際 屏退武則天,獨留太平公主侍奉在側。她是他最珍愛的女兒,皇帝心中的掌上明珠,他雖然看不見愛女的面容,只能抬手輕撫她的臉頰,拭去她的眼淚,用他僅餘的力氣去安慰她,撫慰女兒的憂傷,並作出最後、最後的叮嚀︰「太平,妳聽著,人這一輩子要經歷好多好多的不如意,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一例外。其中有自己的原因,可是好多時候,它是別人鑄就的,妳一無所知。比如說父親,我從來沒想當皇上,是先帝的選擇,於是,就有了許許多多的不如意,關鍵就在於妳怎麼對待它們,是原諒,還是不原諒。有的人,一輩子都靠原諒生活,比如我吧,就沒什麼出息,但是內心快樂;可有的人,一輩子都靠不原諒生活,會很有出息,可他內心不安寧。妳也會碰上同樣的問題,選擇時一定要慎重,明白嗎?」

唐高宗這段對白,令我想起魯迅的病中書︰「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在病魔面前,人之意志通常極其脆弱,更甚至,許多人盼求神佛的寬恕,或在糾葛的人事關係中尋求解脫,藉由這樣的心靈救贖,去減輕肉體上的折磨。魯迅的「不寬恕」,究竟是擁有怎樣的鋼鐵心志,才能使他在彌留之際仍說出如此冷峻的話?

唐高宗斷氣後,隨即切換時空,響起太平公主在多年後對唐玄宗說的一段旁白︰「永淳二年,你五十六歲的祖父,死於大明宮一片潮濕的天色之中,死於對大唐山河不出己願的漠視之中,只有我目睹了他最後的純真與歡樂。原諒,這是父親對世間全部智慧的總結,他依靠這樣的品格,贏來了一生相對平靜、祥和的心境,但最終喪失了自家的山河。」

原諒、不原諒,是選擇,也是個性;不同個性造就出不同的選擇,導向截然不同的人生況味。

寬恕,無論宗教抑或心靈雞湯都以推崇「放下」為己任,一直鼓勵世人放下仇恨、寬恕別人,彷彿如此才是最高尚的「正能量」;若是反其道而行,則一律視為固執,並安上受人鄙夷的「負能量」。

不論愛恨,都是個人自由,一味以所謂的「勸善」來進行正能量綁架,光是漠視當事人真實的意願,已含有極不合理的霸道念頭,這難道不也是一種固執嗎﹖

每個人都曾經從善如流,說服自己必須跟過去的不快樂和解,順從正能量的法則,事事以和為貴,結果是削足適履,換來的卻是極度折損的能量,那難以抹去的失落長存心際而萎靡不振。

佛說:「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簡單的話語,有正解,也有負解,許多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根本無法體會苦人之苦,更無緣苦人所苦,究竟憑什麼要求受害人放下心中那一塊石頭,真的放下過往的淒苦,就能讓那許多記憶轉化成不痛不癢嗎,委屈了自己,變相反而是另一種「不放過自己」。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