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死的沉思
記烏爾西諾城堡的一幀畫作
作者、攝影:游雯涵
有一幀以西班牙卡普奇尼地下墓穴(Capuchin Catacombs)為背景的油畫作品《愛與死》(Amore e Morte),畫中描繪了兩位戀人在地下墓穴中的屍體前激情之吻,四周的木乃伊們注視著,情景正好符合「愛與死」之間的強烈的對比。
2024短短的上半年間,經歷了 3場葬禮後,這幅畫一直在腦中縈繞,久久不去。這幅畫被收藏在卡塔尼亞(Catania)的「烏爾西諾城堡公民博物館」(Museo Civico Castello Ursino)中,畫面中的場景是巴勒莫(Palermo)的地下墓穴,早在來到西西里東岸卡塔尼亞之前,我也去到西西里西岸的巴勒莫,參觀了地下墓穴,留下深刻的印象。
地下墓穴
之所以會到地下墓穴參觀,除了是觀光勝地外,也是彌補我19歲前往巴黎卻未能前去 14區地下墓穴的遺憾,如今已經不再是當年青少年因為喜歡骷髏頭的心情,而是帶著對死亡與藝術抱持敬畏的心前去,旅遊看世界的同時或許也看看生命另一個世界。
那時候地下墓穴禁止拍照,在入口有著顯赫的標語,他的用詞是「歡迎來到這個恐怖的地方,我們的軀殼長眠於這裡,但我們的靈魂還活著,歡迎你們但請不要拍照,保持尊重的心情參觀」,每個宗教對死亡的態度不盡相同,但保持尊重與禮貌我想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裡面有一個號稱最美的木乃伊,是 2歲的小女孩,面貌栩栩如生,真的像是睡著而已;我一開始的認知是來自於埃及人看待死亡的想法:製作木乃伊,對以前的人來說就是保存軀體以待來世,又或是對親人的一種思念。我和旅伴當時看服裝、猜年代、猜身分地位也覺得頗有趣,畢竟下葬通常是穿最好的衣服長眠,我們就會有著「在修士的墓穴現場的棺木大小代表職位高低,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值得這樣被供奉」的念頭,用不同的宗教角度探討死亡,然後再思考我們自己對死亡的認知。
《愛與死》畫作
記憶裡看過的墓穴情景再與相同背景的畫作,寓意是探討生死和愛情,極富哲學性的思考。
人們對「死亡」的想法是什麼呢?是害怕?是敬畏?是接納?還是無所謂生死?而對於「他人的死亡」又有何想法?是對親友的思念?對屍體的恐懼?或是擔心打擾亡靈的畏懼?
其次,「愛」又是什麼?聖經的那句「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就能一句概括了嗎?在我童年的日本卡通裡,在知名的英國小說裡,人們都說「愛」是比咒語還要強大的魔法,就連魔法做不到的事情,唯獨「愛」可以。所以愛是什麼?這個問題困擾人們已久。
畫中的 2位主角「熱戀中人」,在陰暗的地下墓穴中深情擁吻,一黑一白的人影格外顯眼,畫作中,其實只有 2個「人」,其餘的美其名曰木乃伊,也只能算是軀體。明明只有 2個人,卻好像被無數雙眼睛注視著,愛在死亡面前竟然如此耀眼嗎?是畫家想要證明死亡在愛的面前不值一提?如果愛神與死神真的存在,這是否算是愛神邱比特在死神塔納托斯(Thanatos)前面顯擺?不過也有一說死神不過是愛神的分身,可能愛與死也不過是一體兩面。
畫作本身就富含強烈的衝擊性,讓我在此佇足了好久。畫作名稱「愛與死」也在我往後的人生中,像是關不掉的廣告視窗不斷彈出,每每讓我措手不及。
「愛」!一如親情、友情、愛情般被歌頌;愛與被愛是否同等重要?學會犧牲奉獻的人最有資格獲得愛嗎?愛自己與愛別人也有可能是自私與濫情,那些從未得到關愛的又憑什麼要求要博愛?可是那就是愛呀!人們在世間不斷追求著,愛某人、愛某物、愛這個破爛的世界、愛這個渺小的生命,在有生之年用力愛吧!每段故事的的開始都是基於愛,而悲傷卻總是故事的結局。
我不確定愛與「死」之間是否有一個等號,但很確定的,死亡肯定平等,人終將一死。在結婚誓詞中「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永遠愛你」可最終還有一句『直至死亡讓我們分開』就算彼此的愛至死不渝但老話一句「難逃一死」!但也許……,只是也許……,我寧願相信即使死亡也無法將愛給分開?
三場葬禮
2024的上半年經歷了 3場葬禮後,這幅畫一直在腦中浮現。
第 1場喪事是我的叔公,如同第 2個外公般的存在;第 2 場葬禮是三姑丈公;第 3場告別式則是我的外婆。奠儀接踵而至,在外婆離開後悲傷更顯濃厚,愛與死的懸念深深盤據腦海,揮之不去。
我是外婆帶大的孩子,我和我的9個表兄弟姐妹,也都是外婆帶大的,我們從小養成週 6回外婆家過家庭日的習慣。我們打從心底愛她感謝她,我沒有表現得很悲傷,但並不是不悲傷,我思忖著可能是因為變故來得有點突然,從知道她感冒去看醫生,直到離去不過短短一個禮拜,對悲傷而言讓人措手不及。
我很遺憾 外婆離開了,但也為她從人世的混沌跟病痛中解脫感到慶幸。而我的感覺,比起面對親人死亡通常有的悲傷,我有更多的是迷惘,外婆這一生有多少家族成員是被她照顧下成長的,我們愛她、想念她!感念她作為一個女兒、姊姊、妻子、媳婦、大嫂、媽媽、奶奶甚至曾祖母的身份,作為一個家庭的大家長為家庭所做的一切奉獻,我經常細思,她這一生快樂嗎?有遺憾嗎? 外婆有活成她自己嗎?
即使長輩年事已高,已經行動不能自如多年,甚至在最後一口氣嚥下前一週發燒咳嗽有些病徵,但在死亡來臨以前,誰也無法預料是否能夠痊癒還是難關渡不過。有人說父母就是擋在自己與死神中間的守護者, 外婆走了我的媽媽沒有媽媽了,爸爸媽媽也很無助嗎?然而,有一天我也會面對父母的死亡,跟自己的死亡,我能否事先心裡準備,得到的回答是永遠都不會有準備好的時候!但媽媽說:「等有一天你也有了孩子,有了需要守護下一代的時候,面對父母的死亡時難過但也就是一代接一代,死亡與降生就是不斷地輪迴。」唯獨生命留下來的愛、傳承的愛卻生生不息,不會隨著死亡離去或消失。
「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價。」(Grief is the price we pay for love),911事件發生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說出了這番話。讓我體認到悲傷是值得的,因為它來自於愛。在兒孫輩一起寫給 外婆的悼文裡,我最喜歡這段:「我們還有好多地方想跟你一起去!可能在某個宇宙的某一天,我們都長大了,大到您不用照顧我們,而您也還很年輕,不用坐輪椅拄拐杖,我們可以肩並肩的散步聊天和您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
愛與死』的共通點,或許就是超越空間與時間的存在,此消彼長沒有所謂消亡,你的存在和我們之間的愛並不會因為死亡而飄散,愛將會永存。
以此紀念 我的外婆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七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