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蹤人口
作者:鄭芷芩 攝影:蘇瑞琴
打開社群軟體,每則貼文都閃閃發光,已經超越了藍光等級。每個人的頁面都放滿了自己充實的生活照片和文章,好友數量都上百、甚至上千起跳,反觀自己卻是幾乎空空如也;一張自己畫的大頭貼和以前一個人去金山清水蓮花池照的風景照,按讚數不到 5個,好友數不到10個,就這樣而已。非常荒涼,一點也不令我神怡。本來我會不定時發些心情貼文,因為敵不過社群給予的疑惑感,我覺得自己反而與它疏離了,被邊緣化在這個演算法構築出的虛擬世界裡,所以把自認多餘的貼文刪除,漸漸消失在網路社群上。本來每天會花 1、 2個小時在社群網路上躊躇,現在每天用不到30分鐘,決定全心全意把注意力放在現實生活上。
「妳最近還好嗎?」一位認識許久的朋友用Line問我,我簡單回了個還好,結果對方回:「我只是需要確認妳還有沒有呼吸,因為妳好像很久都沒有發新貼文了。」這句話頓時讓我不知道該回答什麼才好。在社群上失蹤太久,所以就被列為「失蹤人口」了嗎?我沉思了一會,回道:「我現在不常用社群,不過訊息我還是會回,電話也都會接,想見面隨時都可以約時間。」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似乎難以完全脫身於虛擬社群。「我覺得耽溺在社群網路中,反而會讓我變得很難呼吸。」當我傳出了一段訊息,我那位朋友便會送了我一個暖心貼圖,說:「我也常常覺得快窒息了,但還是戒不掉兩三天就發文的習慣,明明知道很多都是廢文,還是很在意朋友有沒有按讚,更在意朋友的社群都發什麼文,大家感覺都過得很充實。」本來以為這個朋友很自在地在網路世界悠游,但似乎不盡然。看了一下桌曆,之後傳:「欸,我們好久沒見面了,星期六休假我去找你,就約在車站旁的咖啡廳吧。」,他回:「好啊!」並傳了一個兔子比讚的貼圖。
「見面」──是一種讓我們都有脫離被社群綁架的舒適感。現實中與多年未見的朋友見面,看著對方的雙眼說話、聊天、談心,不再只是隔著螢幕傳達思緒。文字雖然有很強大的力量,不過面對面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實際看到對方的表情,似乎更有感受。我們無法逃離這個社群網路發達的時代,但可以改變自己對網路的態度。遠離社群,我逐漸發現網路上的數字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不管是貼文數、按讚數
還是好友數,這些虛擬的數字都無法取代活在現實世界、正在呼吸氧氣,並非吸取藍光的營養。今天,也許同樣被其他長期關注網路的朋友列為失蹤人口,不過能確定的是我還好好地活著,活在這個「現實」中。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三十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