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黑線
胡嘉的創作世界
作者、圖片提供:胡嘉
在黑線之間:我的創作心路歷程
藝術從來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而是一場未知與覺醒的探索。每一次創作,都是與自身、與世界、與大小宇宙的對話。我試圖捕捉能量流動,將它具象化為線條、動作、材質的質地與痕跡,讓作品擁有自己的靈魂,能夠呼吸,能夠回應。
一件作品如果缺乏靈魂,那麼它只是物質的堆疊。
而靈魂,來自於創作者對生命最真實的體驗,來自於內在的覺察與時間的積累。它無形,卻能被感知。它存在於舞踏中的凝視,於筆墨中的氣息,於撕裂紙張的一瞬,於身軀肉體沉浸在當下的純粹。
從水墨書藝到當代舞踏表演,從新媒材的實驗到劇照的定格,我的創作雖然形式多變,但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能量的流動與靈魂的形態轉化。剛剛結束的展覽《能量的黑線》,是這條創作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從筆墨開始的感知啟蒙
我的創作起點來自水墨書藝。少年時期,我沉浸在毛筆與宣紙對話中,那些看似隨性的揮灑,實則隱含著無數微妙的控制與放手。墨色濃淡、線條節奏、紙張呼吸與墨韻回應,讓我第一次意識到,「能量」這個抽象概念其實可以被可視化,甚至被具體捕捉。
揮毫之間,筆墨如氣息般流轉,那些線條不僅承載了我的情緒與記憶,更像是生物的脈搏,讓作品開始呼吸,進而擁有靈魂與生命。那是一種與時間並行的狀態,讓創作成為當下的凝視,也成為未來的伏筆。
從事演與藝,這段經驗讓我意識到兩件事:
1、創作是一種動態平衡,在控制與釋放之間你來我往地遊走。
2、藝術不僅是視覺的存在,而是身體精神感知的延展,一種與世界共振的方式。這兩個原則深植於我的創作理念,也在《能量的黑線》中不斷流動。
從拳法到藝術:靜柔中的無限可能
學習「台灣猴鶴雙形拳」,是我進入身軀肉體意識與靈魂覺察的一扇門。拳術強調「有形化為無形,無形變化千千萬萬招」,讓我開始思考,創作是否也是如此?當形式消解,靈魂是否能以不同的方式存續?當技法不再是目的,而是一種過渡,身體與精神意識是否能進入另一個層次的對話?
每一次練拳,都是一次內在的體察與覺醒,一種對能量運動的直觀經驗。拳法中的「鬆、軟、韌、䊆、黏」,不僅是技法的指導,更是一種有機的靈魂哲學:
鬆:放鬆中的掌控,意識的開放與調整。
軟:柔韌的承載,能量流動的無礙。
韌:持續、內斂且深刻的積累。
䊆:能量的凝聚與瞬間爆發。
黏:氣場與動勢的連結,動靜之間的共生。
這樣的概念深刻影響了我的創作。無論是書法還是舞踏,它們都源於對靈魂流動的感知。在書法中,每一筆都是對「鬆」與「緊」的拿捏,墨跡在紙上留下的痕跡不僅是一種視覺表達,更是一種氣息的記錄。而在舞踏中,身體的每一個停滯與推進,都像是在時間與空間中「書寫」,劃下靈魂存在的精神痕跡。
猴鶴雙形拳教會我,創作不只是形式的構築,而是靈魂的召喚與釋放。這也是我在《能量的黑線》中想要傳達的精神,讓作品超越靜態,擁有自身的呼吸與變化。
舞踏的身體書寫:靈魂的動態呈現
多年後,我接觸到舞踏,並開始用身體書寫空間。當身軀肉體與氣場合一,作品也隨之甦醒,舞動的不只是身體,而是靈魂與精神的躍動。舞踏中的動作不只是動,而是能量的釋放與凝聚,是這身軀肉體對當下的一次即時書寫。
宣紙鋪展在表演場域,身體移動時留下的痕跡,不僅是動作的餘韻,更是靈魂運行的精神證明。這些作品不只是視覺符號,而是時間與空間交會的證明。
結語:展覽的延續與啟發
《能量的黑線》雖然已結束,但它的靈魂仍然在場,持續發酵、流動、轉化。創作不只是展覽中的瞬間,而是一場靈魂持續進行的精神對話。
創作如同禪的修行,不是刻意追尋,而是全然敞開,讓訊息流入,自然呈現。作品的存在不只是「完成」這件事,而是讓它能夠「呼吸」,讓它能與觀看者產生共鳴、對話,甚至在觀看的過程中繼續變化、成長。
藝術,是愛與自由的流動,是靈魂的顯現。當作品開始呼吸,它便不再只是物質,而成為一個擁有自身能量的生命體。真正的自由來自內在的開放,而非形式的解構;真正的愛來自對世界的感知,而非個人意志的投射。這些道理無須言說,而能夠在作品的當下自然顯影。
感謝台北宛儒畫廊與策展人陶文岳的支持,讓這次展覽得以完整呈現。他們的專業與細膩,使作品不僅是靜態的展示,更成為一場流動的精神場域。
未來,讓我們在無語與棒喝之間,在愛與自由之中,持續探索、持續覺醒。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二十八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