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詞 / 歌詞 〉 最冷的時候,無聲

最冷的時候,無聲

談馬翊航〈未雪〉

賞析:陳威宏 攝影:蘇瑞琴

我的胸中有一尾著涼的雛鳥
用灰黃的翅膀遮蓋自己的雙眼
然而那只是開始
是虛無剛剛出發的時候

孩子們學著用火把
找尋街巷裡失蹤的故事
故事們縮著身體
像黑色的煤球
風吹來,緩緩滾動到落葉之中
又成為一個消失的夢

巨大的天空頂上有掛鐘
當它搖晃,觸動著大氣裡面稀微的孢子
彼此擾亂著,早已度過青春期的雲朵們
體內已經沒有任何雨雪
只是吐著深深的寒氣

然而寒氣也未能降臨
行人腳邊是消失的故事
叮叮噹,叮叮
我終於明白,虛無出發的時候
並不製造聲響

〈未雪〉全詩共二十行,四小節。首節從「我的胸中有一尾著涼的雛鳥」開始寫起,通常我們在詩歌中讀到「鳥」,一般會認為牠屬於靈性的象徵,能飛翔可展現自由的力量,或透過啼聲去暗示創作者悲或喜的心情寫照。但本詩中的雛鳥位在「我」的胸中力量微弱,處於著涼的狀態,便已為這部作品定調,它該是一首憂鬱哀傷的詩歌。

雛鳥無法自在地飛翔,只能躲藏收斂著翅膀在我胸中歇息,還要「用灰黃的翅膀遮蓋自己的雙眼」,在此是寫出「我」心中疲憊或倦的病態。我們雖不知雛鳥的品種,但翅膀色澤「灰黃」,這種不祥的色彩可能暗示「我」的困境,必須藏起自己的美好或理想,不得恣意去觀看、接觸這世界。除了視覺上的無,詩人同時還憂慮著宣告,這可能還不是最糟糕的狀態:
然而那只是開始
是虛無剛剛出發的時候
第二節詩人勾勒蔓延開來的虛無,純真的述說:
孩子們學著用火把
找尋街巷裡失蹤的故事
街巷暗示著家庭的日常風景,每一段故事都可能是珍貴的記憶寶藏。故事既已失蹤,大人也不在身旁,孩子們只能憑藉自己的力量去尋回。可惜力有未逮,這些故事:
縮著身體
像黑色的煤球
難以追求、把握,在蕭瑟情境中呈現遺憾之苦果:
風吹來,緩緩滾動到落葉之中
又成為一個消失的夢
至於「我」為何僅能以雛鳥之姿坐困胸城?第三節或有一部分原因可說明。人的一生皆不能擺脫時間形成的侷限,如同「巨大的天空頂上有掛鐘」,它無法被忽視,提醒著我們,時間握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即使細微難以覺察,但它所造成的是全面影響:
當它搖晃,觸動著大氣裡面稀微的孢子
彼此擾亂著
這是屬於觸覺上的虛無。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首詩也同樣聯繫起水與時間的關係。時間為人帶來的成長,如同水變化多端;但成長之後,人才發現自己的內在已質變,空洞貧乏而無法變化自如:
早已度過青春期的雲朵們
體內已經沒有任何雨雪
只是吐著深深的寒氣
大人不若青少年,沒有多餘的理想或美好,僅有產生傷害與疾病的寒氣,自然而然胸懷中的那隻雛鳥受到寒害,僅能用灰黃的翅膀遮蓋雙眼。
第四節將虛無的情境再推進,是屬於聽覺上的虛無,「行人腳邊是消失的故事」,無論悲或喜,皆不留下痕跡,無從追尋,如同沒有發生過。或許我們能聽見「叮叮噹,叮叮」的聲響,然而聲音過後,會留下什麼?詩人在他設置的場景裡留下謎團,卻也下了一個短暫的觀察結論:
我終於明白,虛無出發的時候
並不製造聲響
這使我們思考,寒冬之中,即使大地空無,下雪或許是好的;但未雪的狀態,是冷,是虛無,令人不忍淒涼如此。

 

本文選自《生活潮藝文誌》第五期,值得對電影、藝文有興趣的年輕人關注,各大網路書店現正販售中。